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开放是中国风格现代化的独特标志和必然要求。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”“以开放促改革发展”。这些重要安排发出了我国奉行开放合作、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,为新形势下坚定不移推进高度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。 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,加快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。多项数据证明开放成效:货物贸易总额位列第一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,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,位居世界第二;占世界出口比重稳定在14%以上,占世界进口比重从2012年的9.7%提高到2024年的10.5%。同时,制度开放也实现新突破:双向投资质量持续提升,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减少,外资准入限制与首批自贸试验区对接措施全面落实。我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,不仅提高了自身经济实力,也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。也要看到,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。当前,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,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增多。越是这样,我们就越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,以开放促改革、促发展、促创新、促合作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。以开放促发展,必须继续扩大制度性开放,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,不断提高高水平开放的驾驭能力。近年来,随着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抬头,国际经贸政策呈现新变化、新特点。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我们要抓住机遇,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政策,以服务业为重点,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。积极参与发展等新领域政策制定数字贸易和人工智能,通过制度开放构建稳定、可预期的发展环境。同时,我们要严格维护多边贸易体制,拓展国际合作空间。重点扩大经贸“朋友圈”,加快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,拓展高标准自贸区网络,开展各类开放试点,以开放合作为保障对冲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。以开放促改革,需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促进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。当前,国内服务业深度改革、跨区域开放等遇到瓶颈。一些体制机制与国际高标准存在差距,阻碍了开幕式高层。从市场环境看,一些民间、外资外资企业遭遇的“隐性障碍”尚未完全消除;行业监管方面,面对数字贸易、跨境金融等新业态,事中事后监管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框架仍需完善;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,维权赔偿标准低、区域执法协调不够等侵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。解决上述问题,不仅要注重内外衔接,建立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机制,逐步增强全球话语权;我们还要清除壁垒,打破壁垒,消除壁垒,加强协调,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新的市场环境。投资。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来自于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、强大的稳定性、巨大的潜力。信心来自于完整的产业体系、庞大的市场、丰富的人力资源等诸多优势。我们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,推动形成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“开放动力”。 (本文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:金冠平)
(编辑:胡峰)